《跨过鸭绿江》高潮跌宕,喀秋莎火箭炮登场,名字傲娇战果惊人_我军

跨过鸭绿江 来源:三三电影网 人气: 更新:2021-01-24 15:37

1月22日,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在央视网更新至了第37集。在这一集当中,邱少云同志正式登场,忍受烈火煎熬,纹丝不动,光荣牺牲,最终,我军为邱少云同志报仇,夺取了敌寇阵地。值得注意的是,邱少云同志牺牲之后,我军为邱少云同志报仇,出现了喀秋莎火箭炮“万箭齐发”的场面戏份。

对于《跨过鸭绿江》这部电视剧的铁杆剧迷们而言,喀秋莎火箭炮显然是大家最为期待的我军战斗装备之一。喀秋莎火箭炮登场亮相,意味着我军也有自己最震天的火箭炮装备了,可以实现对敌寇前沿阵地的全程炮火覆盖了。喀秋莎登场,意味着我军从枪战正式转为炮战。《跨过鸭绿江》当中,喀秋莎的这次集中亮相,也正式揭开了我军上甘岭战役的辉煌成绩。

可能会有青年剧迷不熟悉喀秋莎火箭炮,不妨简单介绍一下。先说“喀秋莎”。喀秋莎这个名字,在我们很多知青剧当中可以经常见到,显然对当时的一代人构成了巨大的影响。《喀秋莎》最早被大家熟知,是作为一首歌曲出现的。喀秋莎,作于1938年,由民谣歌手丽基雅·鲁斯兰诺娃首次演唱,马特维·勃兰切尔作曲,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作词,是一首二战时期的经典歌曲。

《喀秋莎》这首歌,描绘的是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开故乡去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这当然是一首爱情歌曲。这首歌曲,没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缠绵,而是节奏明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因而多年来被广泛传唱,深受欢迎。我们的很多知青剧当中,也经常会出现知青们传唱《喀秋莎》的桥段。

而“喀秋莎”则成为美女的象征。她和喀秋莎火箭炮发生关系,是在二战时期。当时,我们的盟友老苏制造出了这种火箭炮,但出于军事上的保密等原则,并未正式命名这款火箭炮。所以,在这款火箭炮发下去作战使用的时候,火箭炮上只标注了“K”字。火箭炮的使用者们,则因为这个字母,而想到了歌曲《喀秋莎》,继而,这款火箭炮被战士们称之为喀秋莎火箭炮。

继而,说一说喀秋莎火箭炮的性能和不足。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型号是BM-13,这是一种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8条发射滑轨,一次齐射可发射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最大射程8.5公里,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5~10分钟,一次齐射仅需7~10秒。运载车时速90公里。该炮射击火力凶猛,杀伤范围大,是一种大面积消灭敌人密集部队、压制敌火力配备和摧毁敌防御工事的有效武器。

不足的地方,就是喀秋莎火箭炮发射之后,升起的烟雾非常大,容易暴露,所以,这款火箭炮需要机动作战,首次开炮之后,需要马上撤离,避免被敌军飞机和火箭炮发现。《跨过鸭绿江》已经播出的剧情内容当中,细节非常好,极具真实力。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已经播出的剧情当中,喀秋莎火箭炮是夜间作战的,这其实是上甘岭战役等战役当中的重要作战模式。喀秋莎火箭炮先行隐藏在已经布局好的火力点内,等到夜间我军发起作战的时候,这群火箭炮才实现“万箭齐发”的局面。一两次炮火全覆盖,也就没敌军什么事儿了。若是白天作战,喀秋莎火箭炮必须机动灵活。

跨过鸭绿江》当中已经出现的这款火箭炮,会在上甘岭战役当中承担重要作用。已经播出的剧情内容当中,上甘岭战役已经正式打响。敌寇拒绝和谈,试图在三角山一带对我们发起攻击。三角山,其实就是我们说的上甘岭。《跨过鸭绿江》接下来要播出的上甘岭战役当中,喀秋莎火箭炮估计会密集出现了。为何这么说呢?

正规新闻源的记载:在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我军炮兵对敌炮战16次,配合步兵反击43次,配合步兵阻击39次,配合步兵袭击6次,对空作战792次,共计896次,取得了歼敌12801人的战果,占总歼敌人数2.5万余人的一半以上,此外,还击落击伤敌机74架,击毁击伤敌大口径火炮61门、坦克14辆。

当时,喀秋莎火箭炮车队的编号都是“84”,在路上遇到“84”编号的车队,所有战士和部队都会礼让道路。不知道这些历史细节,是否也会出现在《跨过鸭绿江》当中。其实,除了上甘岭战役之外,我军“最后一战”金城战役当中,也大面积应用喀秋莎火箭炮。金城战役,最终歼敌5.3万余人。不知道金城战役是否会出现在《跨过鸭绿江》当中,毕竟,我们的电视剧作品,是经常考虑兄弟邻邦的感受的。

热门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