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三云1
- 国家地理:人类消失之后
国家地理:人类消失之后
- 主演:
- 雷格·E.凯蒂
- 备注:
- 类型:
- 科幻片 科幻,纪录片
- 导演:
- Christopher Rowley
- 年代:
- 2008
- 地区:
- 欧美
- 更新:
- 2025-02-09 16:02
- 简介:
- 影片设置了一个有趣的背景:如果全世界60亿人类从明天开始“集体消失”,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影片将“人类消失”的那一年作为“元年”,通过动画模拟和实地拍摄,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未来几天到几百年间地球的变化。如果你看过《IAM传奇》,这部电影的氛围有点类似。...详细
相关科幻片
国家地理:人类消失之后剧情简介
影片设置了一个有趣的背景:如果全世界60亿人类从明天开始“集体消失”,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影片将“人类消失”的那一年作为“元年”,通过动画模拟和实地拍摄,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未来几天到几百年间地球的变化。如果你看过《IAM传奇》,这部电影的氛围有点类似。
国家地理:人类消失之后相关影评
@豆瓣短评
作为纪录片本身了无新意,所展现的后人类时代是很容易想见的。但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引起了我的注意打扫。没错,打扫,不管是个人的居处,还是公用设施,道路桥梁,都需要打扫。所谓的零人口时代,就是一个没有打扫的时代。而打扫的本质,就是把人的生存空间,和自然割裂开来正因为这是一种非自然的状态,所以我们需要耗费能量,来维持它。所以人类社会在本质上,就有脱离自然的倾向。但我们的身体依然是动物的。正如《2001漫游太空》所揭示的那样,科技再发达,我们依然要吃喝拉撒。而一切爱恨情仇,也是建立在动物本能的基础上。于是乎,人类生存模式独有的对自然的离心力,和本身对自然的向心力这对矛盾,构成了我们的文明,也带来了无数不可调和的矛盾。回到打扫本身。它所维持的高能状态,其实也是一种低熵状态。因为所有建造人造物的过程,都是利用原料使之更加有序的熵减过程。但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才是一个自然状态。像人类社会这样一个开放系统,自身的熵减必然导致环境的熵增。而这,恐怕就是为什么近100年来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们使用越来越多的,有序度越来越高的人造物品而会导致温室效应的根本原因吧。而如果把人类社会放在生态圈这个更大的系